咨
一、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与原则
(一)心理健康辅导的目标
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通过课程方式(通常以班级为单位),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辅导和帮助,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一般要安排成专门的课程(简称辅导课程),面向学生集体有计划地、连续地开展。但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其目的是直接满足学生维护和发展自身的心理健康的需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可以包括两个层次:(1)一般性的需要,指在某一年龄阶段的所有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上的需要(如小学生入学后对新的集体环境的适应,与同伴及教师建立关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感,等等);(2)特殊性的需要,指本校、本班学生或某些特殊学生群体,由于处在特殊环境中或遇到特别事件的冲击或压力而产生的解除困境、度过危机的需要(例如,所在校要与另一所学校合并,多数学生可能都会产生一种特别的不适应)。相应地,心理健康辅导也可以分为一般性的辅导和特殊性的辅导,前者面向每一位在校学生持续地开展,后者往往是为部分学生临时设立。当然,一般性的辅导也需要充分考虑本校、本班学生的特殊情况,开展得更有针对性,而特殊性的辅导也应当引导学生把对特殊情境的适应扩展到心理健康水平,加以整体提高。
心理健康辅导通常由专门的学校咨询工作者主持,他们可以有计划地到各个班级巡回教学;一般教师在专门培训机构接受训练后,也可以成为心理健康辅导的组织者(以下简称辅导人员),从而缓解专门人员不足的问题;由学校咨询专家对本校有关教师进行示范培训,也是好的办法;另外,同伴教学的方式也值得推荐,一些课程内容可以让接受过训练的学生再去教其他同伴,尤其可以让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跨年级结对帮学),这对担任传授和接受角色的学生双方都有益,但咨询人员应注意对他们督察、指导。
(二)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原则
由于具有课程的形式,心理健康辅导常常容易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混淆。而为了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有必要特别强调以下几项原则。
1.以技能形成为导向
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主要不在于知识的记忆,而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处理自己在适应环境中的问题的方法。辅导课程的内容不是像数学、语文那样的关于外部世界的间接知识,而是如何调节与控制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训练,它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但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学生的实践与练习,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或达到态度上的改变。如果只是让学生停留在对一些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就根本不成其为辅导课程了。
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形式是活动。过于抽象或专门的知识要尽量减少,要避免使辅导课程成为变相的心理学课程。如果涉及到一些心理学概念,一定要转化成浅显、易懂的形式,而重点在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参加。这当然是高难度的任务,但是,如果让学生把辅导课程看成是一门枯燥难懂的甚至要背上考试负担的学科而感到畏惧,那还不如根本不开设这样的课程。辅导人员在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讲授时间明显比其他科目教学少,但是对讲授质量的要求更高了,在活动之前要充分地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己的思考,活动结束时要做好总结或帮助学生自己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