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强化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师资格网 时间: 2019-09-08

    中学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经济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直接受制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也可以从事生产劳动。那时的学校教育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其任务是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和知识分子。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

  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劳动者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就不能从事生产。学校开始把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标。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性质和目的,从根本上说,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反映经济发展的新要求。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更表现在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方面。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发展之所以缓慢,是因为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不可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大发展的物质基础。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教学手段和相应的组织形式。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古代社会,教学形式是个别面授,教学形式也很简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也出现了演示、实验、实习等多种形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投影仪、电影、录音、录像等现代化视听设备和各种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实验设备不断进入教学领域;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也已应用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高速信息公路的开通,将进一步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促进教育的发展。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结构

  生产实践是科学知识积累和发展的基础。教学内容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生产实践。生产的发展必然引起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必然引起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发展变化。

  古代学校的课程设置,门类不多,一般仅有哲学、政治、道德和宗教等人文科学,以及文字、语言等工具课程,与生产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几乎没有,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技术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形态。

  在机器大生产条件下,劳动者需要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训练,学校课程设置和内容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增加了大量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

  到了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一步获得了提高。原来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已不能适应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于是各国开始进行课程改革,更新教学内容。这一切都反映了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教育对经济的发展作用

  教育对经济的发展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劳动者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成分。在现代化生产的今天,衡量劳动力的大小,不光要衡量体力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衡量一个劳动者智力的高低。然而,不论是体力的改善还是智力的提高,都要靠教育去完成。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生产技能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的系统训练,就是劳动经验的传递也要依靠教育,才能实现周转的高速度与高效率。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社会实践,当之无愧地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2.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劳动能力的再生产,不仅要为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合格劳动力去满足社会生产的扩大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以质量的不断提高去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跃进和革新。伴随着社会生产的这种发展与要求,当今的教育已摆脱古代教育一次性培养、受益终生的传统模式,而代之以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模式。借助这些新的教育形式,不仅可以保证劳动力与生产部门对人才数量需求的平衡,而且也可以不断更新、完善、提高人的劳动能力,满足生产不断进步对人才质量的需要。教育对劳动力的再生产,可以不断地重新构建人的知识结构,提高劳动者对现代生产的适应性。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落后的社会观念中,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消费事业。但历史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促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长久之计,它可以为社会带来经济价值。

  世界上许多国家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证明,在现代化生产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不再是增加劳动力的数量或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而主要是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和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上迅速应用的程度。事实证明,这方面的作用已超过了物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增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教育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而且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单位,更承担着再生产科学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担负着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的任务。通过科学研究,一方面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发挥精神生产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形成“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体系,在实验室里研制创造出许多新的生产工艺,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教育与政治制度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对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的制约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价值方向等一系列教育上的大政方针,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导权受政治的控制。统治阶级首先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通过国家所颁布的政策和法令,规定办学的宗旨和方针,并以强制手段监督执行,以此把教育纳入他们所需的轨道。同时,各级政权机构往往还利用其权力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和教师,从组织上保证这种领导权;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如利用拨款、捐款等办法,有效地控制对教育的领导;以思想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在教育领域内,通过教科书的编定和各种读物的发行以及对教师思想的影响,从实际上左右教育工作的方向。

  2.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目的的制定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的集中表现,它直接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的政治要求不同,教育目的也必然是不同的。

  3.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这在教育内容上体现得最为具体明确。在以往的阶级社会里,当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把这种意志强加和渗透到教育的内容中去,利用教育这一工具,来传播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观念,从思想上来支配和钳制被统治阶级。

  4.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总是集中地反映在政治制度中,然后通过政治制度对其他制度产生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1)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然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

  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各不相同,有高度集中型,如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法国,在教育上也是一种典型的中央集权制;有19由开放型,如在政治上实行地方分权的美国,在教育上,各州各校都有较大的自主权力;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综合型。教育体制的建立,一直接受各国的政治制度所制约。不同的社会制度,会有不同的教育体制,即使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由于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教育体制也不同。

  (2)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政治的统率与支配地位,一方面决定了政治制度对其他各种制度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它的变革必然能带动与促进其他方面的变革,19然也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古代大大小小的教育体制改革,总是与政治改革的形势紧密相连的。世界近代史上一些进步的政治革命与改革,如日本的明治维新、法国的大革命、苏联的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等,无不直接推动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可以说,政治体制的改革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

  (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政治的制约,它作为一种能动的社会因素,也能对政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不同社会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它既可为维护和巩固某一政治制度服务,也可为推翻某一旧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服务。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功能,是由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教育对政治表现出以下几方面作用:

  1.促进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的发展

  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逐渐学会适应现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规范,并表现出相应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通过政治社会化,可以形成一定社会主流性的政治意向,提高火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巩固社会的政治基础。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状况直接关系到一定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稳定。现代社会,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内容中的政治课程、公民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制度与政治主张的知识和规范,而教育内容中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往往也不同程度地带有某种政治色彩。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政治立场、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的政治活动,都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学生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2.培养和造就政治人才

  培养国家、政府所需要的各级政治管理人才是一切社会的共同要求。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治活动的日趋复杂,要求专门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通过系统教育的方式来培养政治人才的趋势日益明显。

  3.制造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

  政治舆论和政治思潮是政治稳定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和政治路线的有效阵地,对社会政治舆论和政治思潮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这是由于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意识是整个社会思想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和年轻人相对集中的地方,他们知识丰富、思想活跃、眼光敏锐、批判意识强,比较忧国忧民,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冒险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政治责任感,这就使得学校成为研究、探讨和传播各种政治思想及政治思潮比较集中的地方。学校往往也是新思想、新思潮的策源地和集散地,其对社会政治舆论和思潮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促进政治民主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主要是由这个国家的政体来决定的,但与人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履行民主的权利,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文化制约着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同样,也制约着人类的教育活动。与经济、政治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有明显的不同。

  从影响形式看,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有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经济可以直接制约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政治可以直接控制教育的性质及发展方向。而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人的观念形态来实现的,这种作用主要作用于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等思想活动中,对教育活动的影响是潜在的、间接的。

  从影响范围看,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其对教育的影响不仅反映在教育价值观和内容上,也渗透在教育体制、课程教材、道德教育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中。

  从影响方式和途径看,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既有社会意识、社会舆论对教育的影响,也有个人深层心理结构对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虽然不同于经济、政治对教育所起的制约作用,但其作用往往是深刻的、持久的。一旦文化在个人和群体的深层心理形成后,当这种深层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时,其所形成的合力就会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推进作用。但如果这种深层心理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相抵触,就会变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障碍。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必然是对一定社会文化的选择。学校教育中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渗入其中的价值观都是社会文化本身。因此,社会文化是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社会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2.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文化观念是指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和信念。文化差异往往反映在观念的差异上。文化观念显然是抽象的东西,但它是人类的思考在心理上的沉淀,一旦形成就会对思想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育观念是存在于每个教育者或其他人头脑中的对教育的看法。它表现为具体的人才观、育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和方法观等。它的形成直接受到文化观念的制约。文化观念对人的教育观念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观念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二是文化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思想。

  3.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

  文化模式是由若干彼此相关的文化特质构成的。一种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信仰、一种风俗或一种习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模式。一种文化的历史愈悠久,持续时间愈长,其模式愈稳定,个性也愈突出,对教育的直接制约力也愈大。

  教育模式的形成不是任意的,它既受教育自身规律的制约,也受一定历史文化的制约,特别是受一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模式的制约。教育模式是和一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当社会发展变化时,文化系统一方面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模式来适应社会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求教育系统调整19身模式与之相适应。

  从不同文化的比较来看,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是与这个国家文化模式相一致的。例如,我国古代文化模式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模式,而西方文化模式则是一种知识型的文化模式,这使得我国古代教育与西方教育在rd标模式上明显不同。我国古代强调通过修己正人,达到“明人伦的目的;西方则注重通过知识的学习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在社会组织形式上,我国强调“大一统,而西方则强调“多元化。这直接导致了东西方办学模式和教育管理模式的不同:我国强调国家办学,集中统一;西方则强调地方办学,开放、多样。

  (二)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另一方面,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教育从一开始就担负着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在原始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发展较低,人类的文化积累较少,内容单一,文化传递和人类生产以及生活本身是在同一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只具备一般的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文字出现后,特别是学校教育出现后,教育不仅是文化传递的主要手段,同时也对文化起着整理、选择和提高的作用。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文化发展Et益繁荣,内容更加丰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教育的文化功能也愈来愈突出,教育不仅加强了传递文化的功能,而且融合、交流、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也日益凸显出来。

  1.教育传递文化

  文化传递是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曲于文化具有独立于人的生物机体之外的特点,因此,人类文化的所有成分不可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继续并发展下去。而教育是传递文化最主要的手段。教育可进一步被解说为依靠基手教育的目的而创立的教育机构来反复传输知识、价值观、技能和态度。对于年轻人来说,教育是适应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递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文化内在的要求。

  2.教育传播文化

  文化传播是文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了文化间的广泛接触。给文化间的融畲和主动地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要素创造了机会,使文化形态能滋生出新的文化因子,从更高层次上超越文化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约束。传播和交流文化的途径有教育、战争、迁徙、贸易等,教育是其中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与其他途径相比有以下不同点:(1)教育传播文化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2)教育传播文化具有深层面的特点;(3)教育传播文化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教育选择文化

  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取舍,它主要是对那些涉及价值观和信仰的内容的选择。随着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文化也越来越丰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文化交往的时空界限被打破。在人们面前既有人类积累的浩大无边的文化遗产,又有各自特色的不同文化的冲击。因此,人们必须解决个体掌握文化容量有限和人类浩大文化遗产之问的矛盾,必须学会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与冲击,作出正确的文化取舍。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将极大地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提供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教育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4.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

  教育通过选择、传递、传播的方式,显示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这主要是基于原有文化的基础之上。文化的每一个进步和发展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文化的创造和更新。从文化的选择、传递、传播来看,选择文化、传递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包含着文化的创造,也就是说,它不是只对原有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制。就文化的传递而言,文化本身是复杂的,学习文化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一代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都有一个重新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建构自己的文化。同样,文化的传播也不是文化的简单混合。文化的传播,不像倒水,从一个容器倒进另一个容器,而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或相互作用进行的,它包含新的文化元素的产生。

  四、教育与社会人口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迁移和分布等,都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是确定该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人口增长过快,教育投资跟不上,就会影响教育规模的扩大,导致入学率和升学率降低、文盲率提高;人口数量过多,还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人均教育投资减少、教育普及规格降低。

  2.人口的质量制约着教育的质量

  人Ll的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人口的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个体发展重要的内部条件)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_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教育的质量。他们通过遗传和对青少年的养育过程来影响受教育者,还通过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和协调程度来影响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另外,全社会人口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人口的文化结构,作为大的背景对学校教育起着间接的作用。

  3.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也直接制约着地方教育的规模、结构和层次。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口、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人口,对教育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有不同类型、层次的教育体制与之相适应。

  (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和作用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教育和人口出生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即一般人口出生率与教育水平成反比关系。其原因是教育程度的提高会改变人们的诸如“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观念,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同时,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控制人口数量意义的认识,从而提高节育的自觉性。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使总体人口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得以提高。

  3.教育是使人口的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人口的社会结构主要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与职业结构,使劳动者在不同的劳动部门或工作类别合理分布,以适应社会分工及社会职业结构的需求。

© 教师资格网 版权所有